Afidus ATL800、200S  4K縮時攝影機,工程縮時攝影、brinno bcc2000 tlc2020 tlc2000 bcc200 bcc100 縮時攝影機 ,工程紀錄 ,空拍, 工地攝影, 公共工程
Afidus ATL200S縮時攝影機,工程縮時攝影、brinno bcc2000 tlc2020 tlc2000 bcc200 bcc100 縮時攝影機 ,工程紀錄 ,空拍, 工地攝影, 公共工程
Afidus ATL200S縮時攝影機,工程縮時攝影、brinno bcc2000 tlc2020 tlc2000 bcc200 bcc100 縮時攝影機 ,工程紀錄 ,空拍, 工地攝影, 公共工程

Go!雪山縮時任務..-談中興大學森林系縮時攝影設備升級需求(Forest Research Equipment Upgraded-Brinno BCC100)








還記得筆者寫過縮時應用-雪山上的縮時攝影精靈(中興大學森林系植物研究行動)嗎?中興大學森林系的研究專案從雪山東峰到雪山主峰一路架設十餘台的縮時攝影相機形成很特殊的"景觀",但由於植物生態研究校觀察多年才能取得足夠樣本,且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惡劣環境的植物研究更具有挑戰性,在縮時攝影設備的架設與定期維護對中興大學的博士生而言都是一個非常挑戰的任務

。有鑑於先前Brinno TLC100與GWC沒有內建視窗,無法於拍攝前預視(Preview)觀測實際角度,且拍攝角度非廣角,所以這回中興大學森林系曾喜育教授指導博士生郭同學希望筆者前往介紹Brinno BCC100縮時攝影相機並實際測試其影像畫質,結果也讓曾教授與郭博士非常滿意。


筆者喜歡到校園推廣縮時攝影設備,教學相長,也從教授及研究生這裡學到許多專門領域的常識。過程中也談笑風生,好不愉快!!




縮時攝影設備教學相長,好不愉快-1






縮時攝影設備教學相長,好不愉快-2


專案意涵:





  • Brinno系列商品已通過海拔三千多公尺高山一年來的嚴酷溫度與氣候的歷練

  • 提供教授們與學生關於最新縮時攝影設備的教育訓練,提升研究效率與品質

  • 本次行程也介紹MAC200 DN,但礙於研究經費不足,且研究上無PIR的需求暫不考慮

  • 提供相關防竊工具與架設工具




植物研究相關設備參考:






中興大學森林系-森林植物分類生態研究室




中興大學森林系館


相關文章:




中興大學森林系簡介:



(資料來源:http://for.nchu.edu.tw/index.asp?ind=2&no=1&id=4)



本系創立於1919年日治時代,歷史悠久。為因應社會需要, 於1968年分為「林學」、「林產」兩組教學;1972年設立碩士班、1990年設立博士班。2002年(91學年度)奉教育部核定將林產組正名為「木材科學組」。本系詳細之歷史沿革說明如下:1919年,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開發臺灣農林資源,培養農林人才,乃創辦「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於臺北,設預科(類似今日之普通中學)及本科,本科成立農業科與林業科,本科除招收預科畢業生外,並招收臺灣公立高等普通學校畢業,經檢定考試及格者,分科教學,各招150名,此為本系之草創。




基於對於農林教育之透徹理解,校長阿部文夫基認為農林教育應以理論與實際配合教學,請求臺灣總督府將所保管山林移撥學校設立演習林(實驗林),於1920年3月16日核准撥給臺中廳棟上堡嬙庄及東勢角山林,面積349甲多,作為演習林(即今之東勢林場);復於同年6月2日再核撥臺南廳大目降里礁坑仔庄及廣儲東里庄山林,面積340甲多,作為演習林(即今之新化林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通貨膨脹相當嚴重,為配合經濟建設,計畫擴張高等教育,於1922年4月1日將原「農林專門學校」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將農業科改為農學科,林業科改為林學科,各科修業年限仍為三年,先招農學科學生,林業科則延至1925年4月入學,每年每科各招收10~30名,教師陣容為教授9名,助教授2名,講師6名。

改制後並在臺北市郊外東南方約4 Km之富田町(即今之國立臺灣大學現址)新建校舍。校區內設有農場及苗圃,演習林仍就原有兩處移交管理使用,並正式命名為臺中演習林及臺南演習林。

1927年5月12日再改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擴充學校組織,增加教師名額為教授16名,助教授10名,講師17名。

第10任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1924~1926年)著手規劃「臺北帝國大學」,於第11任臺灣總督上山滿進完成籌備,並於1928年3月17日完成公布,於「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校址設立,下設文政學部與理農學部,4月1日將「臺北高等農林學校」併入「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1938年農林專門部主事野田幸猪教授,鑑於臺灣地理氣候環境與地區關係差異極大,師生之教學研究及實習,在臺灣北部必須增添演習林,乃選定並申請臺北州文山邵新店庄龜山之官有地山林作為演習林,幾經交涉,終獲准移撥該地段面積120甲,成立臺北演習林(即今之文山林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計畫南侵東南亞,急需大量農林專門人才,乃於1943年4月將「附屬農林專門部」自臺北帝國大學分離獨立,並改制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校址遷設於臺中市南郊外2 Km頂橋子頭(即本校現址),面積30甲,除在中央大道(即今之椰林大道)兩側各並列六棟木造平房作為研究室及教室外,並建有森林利用學及森林土木學特別實驗室各乙棟,演習林仍沿舊,即為原有之臺北、臺中、臺南三處。

除校舍外,校區大部分面積為實習用地,本系擁有苗圃之位置為今弘道樓至活動中心,面積約6 ha。

日本於1944年4月1日將全國所有高等農林學校改稱為「農林專門學校」,本校亦改稱為「臺灣總督府臺中農林專門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2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任周進三先生接收「臺灣總督府臺中農林專門學校」,並改名為「臺灣省立臺中農林專門學校」,設農學、林學及農藝化學等三科。

1946年9月1日奉令改制為「臺灣省立農學院」,並分設農藝學系、森林學系及農業化學系,三處演習林仍沿舊。

1949年奉臺灣省政府令接管農林處第三模範林場(前日本北海道大學所屬演習林),成立能高林場,面積7,477ha;為方便管理,特設置演習林管理處,負責管理轄4處演習林。

1954年原演習林管理處擴大改組為實驗林管理處,仍轄4處林場,供本系教學、實習、研究及示範經營之用。

1961年政府鑑於臺灣北部及南部均設有公立大學,而中部獨闕,乃於7月1日合併原省立農學院及省立法商學院(設於臺北市),並於臺中校區增設理工學院,升格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

1964年治山防洪日益受各方重視,省主席黃杰鼎力支持,本系水土保持學教授周恆獲成立「水土保持學系」。

1964年本系系主任劉慎孝教授爭取「農村復興委員會」之美援,重新構築系館(即現森林一館)。

1967年為紀念本校湯惠蓀校長於巡視「能高林場」時殉職,奉臺灣省政府核准,將能高林場改為「惠蓀林場」以茲紀念。同時於校區興建「惠蓀堂」,所使用之基地即原為本系苗圃之一部分。

1970年本系劉業經教授及張中和主任鑒於原有系館空間不足,乃向林務局爭取經費,興建林業研究中心(研究所)。

1971年本校改制為國立中興大學,並籌建文學院大樓-弘道樓,所使用之基地亦為本系苗圃。

1977年羅雲平校長,擬興建學生活動中心,與本系協商,將原有之木工廠拆建,並同意保留一樓部分空間作為本系木工廠;落成後,用途變更,部分空間作為運銷學系之系館,並另興建活動中心。

1979年學校鑒於校區發展之需,原有各學系所使用之實習用地日漸挪作它用,為滿足師生教學與實習乃在霧峰北溝,洽購臺糖用地26 ha以為代替;本系在校區原有之苗圃復被規範作為針葉樹標本園,苗圃僅留目前大門入口右側約2分地。該地最後又被作為新建惠蓀堂之用地,並建議將苗圃遷移至雲平樓前,唯復無疾而終。

1985年北溝實習農場規劃完成,僅保留1.1 ha作為本系苗圃用地,其餘供實習農場及葡萄中心之用;限於經費,本系苗圃閒置。

1987年本系原有校區內之苗圃全數拆出,學校原答應本系建構北溝苗圃之承諾則一直未能兌現。

1990年學校鑒於森林、水保、農經、運銷等四系之系館陳舊且面積不足,擬斥資9億,於原舊行政大樓基地,興建一棟H型大樓供四系使用,四系分居H型之四角,中心部分則供農學院及各附屬單位使用,唯終究無成。

1997年,因數棟大樓陸續落成,原於舊理工大樓使用之各單位逐次遷出,學校重新分配,經本系系主任歐辰雄教授之極力爭取,獲分配南側部分,並命名為森林二館。

2002年,本系為有效運用北溝苗圃,建成規劃委員會,經向各相關單位爭取經費,總斥資三千七百多萬,於2004年3月12日舉行「北溝實習園區」落成使用。

2005年本系呂金誠主任利用學校分配本系之圖儀費及業務費,進行系所空間規劃及整修,空間規劃依各研究領域予以區域化,使本系空間得以整合並有效利用;此外,亦向林務局申請補助進行系館週邊環境綠美化工程;2006年延續計畫並進行改善系館外觀及綠美化工程。


----------------------------------------------------------------------------------------------------------------------




一鏡定江山,多鏡寫故事!




3穩宣言: 穩定架設+穩定維護=穩定高水準影片



只要第一,不要第二;建築營造工程縮時攝影專業品牌!